催眠术 |  心理知识 | 心理病症 | 淘宝网店 
 催眠Q群 |
催眠书籍 |
失眠治疗|  收藏本站
                                               
合作加盟
联系我们
汇款帐号

首 页 | 催眠与潜能 | 催眠圣经 | 催眠CD | 催眠培训 | 催眠教材 | 催眠治疗 | 催眠视频 | 唐喜明 | 廖阅鹏联系我们 | 

 

精神分析治疗-冲突·焦虑·防御一一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心灵使者 发布时间:2009/11/17 阅读:2754

冲突·焦虑·防御一

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

 
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社会学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学者认为,弗洛伊德改变了二十一世纪的思想进程,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可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国内外都有大量的介绍和评论。本文只就其学说的核心一一动力心理学作简单的探讨。

  一、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的基础概念

  在分析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理论之前,必须掌握动力心理学的基础概念。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影响最广,也是争议最多的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学家一直以为意识和心理是平行的。意识就是心理,心理即为意识,彼此可作为对方的代名词。因此对心理过程的探讨仅局限于意识的层面。弗洛伊德则把心理学家的视线转向人类心理的深层一一潜意识领域,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意识结构论。

  心理的第一个层次为意识。指可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的作用微乎其微,在人类心理领域中仅占极少的部分。

  心理的最下层为潜意识。指的是意识层面以外所有的心理活动。从描述性的观点来看,潜意识包括了任一时间内不存在于意识层面所有的心理事件。从动态观点来看,潜意识包括了个人无法接受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这些欲望和冲动与个体所处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是相互冲突的,是社会不能接受的,因此被压抑到心理的底层——潜意识领域。

  处于意识层次和潜意识层次之间的领域为前意识。前意识领域主要指经由集中注意、回忆、联想而能被意识到的心理事件、过程和内容。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对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起压抑和监督作用。保证各种不能见诸于社会的欲望和冲动不大量涌入意识领域。

  意识结构论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只是一个过渡模式。这一模式有其优点:利于弗洛伊德发展才能理论。但也有其严重的缺陷,首先,弗洛伊德发现,在心理治疗中,许多病人抵抗痛苦的回忆,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抵抚,这说明抵抗发生在潜意识。而依据意识结构论,抵抗应属于前意识的压抑与监督作用。因此病人应该意识到。这是意识结构论的第一矛盾之处。第二,许多病人表现了一种希望被惩罚的潜意识需求。这是一个人的道德感在起作用。而道德感也应该属于起压抑和监督作用的前意识,因此,应很容易进入意识系统。但事实是病人根本意识不到。上述这两种矛盾,促使弗洛伊德修改意识结构论,于1923年的《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提出了伊底、自我和超我三合一的心理构造论。

  伊底是处在潜意识中,其内容主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它的作用是促使个体依照快乐原则,追求本能欲望的迅速满足。它是冲动、盲目、非理性、非社会化、自私、自恋且纵情享乐的。精神生活中的欲望和冲动方面大都与伊底有直接的联系。

  伊底同外部世界不能够直接接触,本能欲望的满足必需通过一个中介环节,这个在个体的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就是自我。自我是本能欲望的执行者,它依据现实原则,给伊底以适当的满足。它的目标在于追求快乐且避免不快乐。

  超我的作用恰与伊底相反,它代表人类心理功能中的道德分歧。超我的作用是指导和控制行为,以使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超我给好的行为提供奖赏(如感到骄傲、自爱等),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如内疚、惭愧、自卑等)。

  必须指出,伊底、自我和超一我与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伊底是潜意识的,但潜意识并非等矛伊底,自我与超我的某些功能也是在潜意识中起作用。

  二、冲突与焦虑

  冲突概念贯穿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始终,无论是意识结构论还是心理构造论,其内部元素之间都存在着冲突。潜意识中充满着本能欲望,前意识则压抑和监督这些本能欲望。意识的内容是理性的、道德的,而潜意识的内容是非理性、反道德的;同样,伊底依照享乐原则追求本能的释放,而自我则依照现实原则,在充分考虑外界条件之后,才容许本能的满足,否则就压抑和拖呼·直到条件成熟。超我同伊底之间自然是冲突的,超我的道德票求必然反对伊底的本能冲动。超我和自我之何也存在着不可调合的冲突。因为自我毕竟是本能欲望的执行和满足者,与伊底的不同只在于它考虑现实条件,而超我作为“良心”是控制和压抑本能欲望,是见不得人的伊底的对立面。冲突无处不在,冲突是一切行为产生的内部原因,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特色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冲突概念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着的《关于歇斯底里之研究》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把歇斯底里的产生归咎于心理内部两个不相容观念相互冲突的结果,他举安娜的症状为例,认为安娜的歇斯底里症状的产生乃是因为她心理内部存在着两种互相矛盾的观念。安娜非常爱她即将死去的父亲。她希望延续父亲的生命,但看到父亲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又希望父亲尽快死去,以结束疾病的折磨,两种对立观念冲突的结果,导致歇斯底里症状的产生。

  弗洛伊德以为社会要求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矛盾不能称为“冲突”,因而也不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的产生。只有心理内部观念的冲突才可能导致神经官能症。如囚犯的性行为被禁止,他可能感到挫折,或图谋反抗,但不会产生神经官能症。而一个人因内疚感或犯罪感而停止性侵犯则可能导致神经官能症。当然,内疚或犯罪感来源于社会,但这种社会要求已内化为个体的内部需要。

  冲突在人格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就是一系列冲突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例如儿童在发展的第二阶段一一肛门期(anal stage)会产生三种心理冲突:一是清除体内废物和自我保留之间的本能冲突,二是排泄时的快感以及欲控制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三是希望得到排泄而产生的快感和外界要求他忍耐的冲突。这三种冲突归根结底属于伊底和自我以及伊底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冲突解决,儿童则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冲突不能解决导致停滞或退化。

  冲突有本能与本能之间的冲突,如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之间的冲突。而伊底的本能欲望和自我的控制以及超我的压抑之间的冲突是更主要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导致焦虑,基本上焦虑是由冲突而来,亦即在伊底的本能表现和白我对外界危险的评估之间的冲突,或者伊底的冲动和超我的惩罚之间的冲突发展而来。

  弗洛伊德经常修改他的理论,他的早期理论和晚期理论有很大差别。但是在任何其它领域,都没有象焦虑理论那样变化如此之大,实际上等于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早期的焦虑理论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他从能量系统的观点出发,认为焦虑是本能冲动被压抑、扭曲、拦阻的结果一一被转移的里比多。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压抑还是其它阻止本能满足的方式,当个体追求本能冲动的活动被禁止后,就会产生焦虑。当然,这种焦虑反过来可以结束或防止随后焦虑的出现。

  一九二六年,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一书中,对其早期的焦虑理论作了修改,提出了他的第二个焦虑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第一个焦虑理论中,焦虑是由压抑所导致的结果,而在第二个焦虑理论中,弗洛伊德颠倒了两者的关系,认为是焦虑的体验导致了压抑。当然,弗洛伊德并不否认前者存在的可能性,但他认为第二种关系有更重要的可能性。在这里,焦虑变成了来自自我的信号。当自我觉知到真实或潜在的危险时,这种知觉就引起焦虑,焦虑又反过来调动包括压抑在内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帮助有机林脱离危险。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或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有一种创伤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在儿童发展的早期,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最容易出现伴随焦虑的创伤体验。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幼儿各种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母亲,当母亲离开时,幼儿就会有创伤的体验。随着幼儿的成长和各种心能的完善,特别是感知、记忆功能的完善,幼儿逐渐把母亲离开识别为一种创伤感出现的前奏或信号,换句话说,当母亲离开时,儿童就会感受到一种危险的情景,因而产生焦虑的体验。这种与危险情景相联系的焦虑被弗洛伊德称之为“信号焦虑”。

  在正常儿童的发展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危险情景可导致信号焦虑。第一种危险情景上面已经叙述。接下来的危险情景是失去父母爱与关怀的可能性。父爱或母爱是儿童本能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丧失父母的爱与关怀意味着本能需要将无法获得满足,因此,失去父母的爱与关怀的可能也被儿童知觉为危险情景,与此相联系的焦虑也可称为“分离的焦虑”。

  JL童时代的第三种典型的危险情景出现于本能发展的伊底帕斯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依恋母亲,并在想象中弑父娶母,但又担心父亲报复,会割掉自己的生殖器,因而产生所谓阉割恐惧。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称为“阉割焦虑”。

  第四种危险出现于超我形成之后。这种被知觉到的危险情景与超我的控制与压抑作用一有关。超我形成以后,本能冲动会引起儿童的懊悔自责或自卑。弗洛伊德称此为内疚或“超我的焦虑”。

  应当指出,上述这几种引起焦虑的典型的危险情景并非简单地一个消失,另一个出现。相反,当新的焦虑源出现后,前一个并不消失,而是与新的焦虑源并存于心理生活中。对任何一个人来讲每一个焦虑源都是重要的;区别只在于每个人相应有占主要地位的焦虑源。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焦虑与孩童时代经验到的创伤有关,焦虑代表了早期创伤经验的重复出现。由于早期的创伤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故焦虑便有一种悬浮缥渺的性质。焦虑与恐惧不同,恐惧通常与某个特殊的客体有直接的联系,它往往是对外部危险的反应,而焦虑更多的与潜在的危险有关,通常是由个人不能接受的本能冲动和潜意识冲突所引起。

  焦虑是相当痛苦的情绪体验,我们不可能长期忍受。为了应付痛苦的焦虑状态。个人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对付焦虑的方法曲解现实,将真实的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以保持心理安宁,这些潜意识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防御或防御机制。

  三、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散见于几本着作中,其系统化的工作是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完成的,安娜把其父零散的论述归纳整理,同时又按照防御引发的条件对防御机制进行了分类。此后,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又增加了几种防御机制,对弗洛伊德和其女儿的防御机制理论作了修改,但在防御机制理论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仍占核心地位。

  在讨论防御机制之前,有必要重申一下防御机制的三个特点。首先,防御机制的作用是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它不仅可以作用于焦虑,也可作用于心理冲突和内在挫折。其次,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它可对各种客观事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最后,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在歪曲现实,这种歪曲就不能起到避免或减轻消极情绪状态的作用。

  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这样几种:

  压抑(repression)

  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防御方式是压抑。压抑是把令人感到紧张和痛苦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排除于意识之外,使其不为自己觉察到。这一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九三四年,弗洛伊德在《压抑》一书中曾纤指出“压抑理论是整个精神分析框架赖以存在的柱石”。弗洛伊德正是通过对压抑的分析,才发展出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压抑是一种动机性遗忘,它不同于一般性的遗忘过程。前者是有选择地把某些能导致个体痛苦或紧张的思想观念从意识中删除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理,后者是由子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自然遗忘,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过程;其二,被压抑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消失,而是储存在潜意识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伴随被压抑内容的消极情绪体验消失,则这些思想观念还可以重返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把压抑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压抑称为“原初压抑”意为拒绝某些威胁性的内容进入意识领域。这种类型的压抑是在个体还没有意识到某些内容之前,这些内容就已经被驱赶到潜意识领域中。第二种类型为“严格的压抑”,这种类型的压抑是在个体意识到某些内容之后起作用的,一旦个体压抑了这些内容,就不再能意识到了。

  压抑理论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许多学者试图从实验的角度论证压抑,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压抑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有人对第一种类型的压抑作了这样的实验:在荧光屏上快速显示某些中性词条和能引起紧张的词条,并要求被试尽可能大声读出,结果发现能引起紧张的词条,比中性词条要显示更长的时间被试才可读出。这说明意识不愿接纳能引起紧张的词条,从而证明第一种类型的压抑是存在的。有些学者以电击和记忆某些词条配对来验证第二种类型的压抑,结果发现和电击配对的词条比没有和电击配对的词条更难回忆,从而说明第二种类型的压抑也是存在的。

  投射(Projection)

  投射是一种最原始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就是把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加到他声、身上,认为那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现象在妄想狂患者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了解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学者对投射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投射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弗洛伊德的经典投射,这种类型的投射是个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将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投射有助于压抑。在这种投射起作用时,个人不仅压抑了这些不称心的特性,而且把它们投射到他人身上,就好象说:“不是我,而是他人具有这些特性。”席尔兹( Sears " Robert)一九三六年的一项实验也证明,那些不了解自己具有吝啬、固执、害羞等特征的人较之具有同样特性而了解自己的人,前者更容易把些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

  第二种类型为归属投射。这种类型的投射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篡的特性,而且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具有同样的特性。赫梅士(D , S , Holmes )一九六八年的一项实验证明,如果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特性,则个人更愿意把这些特性投射到自己喜欢或尊敬的人身上,以此来重新估价这些特性,达到减低焦虑的目的。

  第三种投射为补足投射。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特性或情感时,个体把这些特性或情感产生的原因归咎于他人,这种类型的投射为补足投射。例如,一个恐惧的人认为他人怀有敌意,令人担忧。通常认为,这种投射的防御功能在于能使个体为自己的情感或活动寻找理由,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移换(displacement)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把移换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对象移换。这种移换是个体把应该对某个人或物表达的情感转而表达给另外的人或物。例如一个为老板的训斥而恼怒的人,回家后向妻子发泄自己的愤怒。一个丧失了爱妻的人,加倍爱他的孩子。这种移换往往发生在对原有对象的情感表达是不可能的条件下,个体不得不通过对象的移换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对象移换的防御功能在于通过危险对象的转换,个体可避免报复的威胁,且原有情绪能量的发泄又导致内心紧张或焦虑的解除。

  第二种移换是驱力移换。对象移换是情感不变,对象转变。而驱力移换是对象不变、_情感改变。驱力移换最明显的事例是性与侵犯。当性本能的能量受到压抑时,可由侵犯表现出来;同时,侵犯的能量又可通过性的活动表现出来。从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看,驱力移换的发生乃是因为这种驱力无法表现,与这一驱力相联系的能量不得不通过另一个可以表现的驱力发泄出来。

  否认(denial)

  否认是拒绝承认那些令人感到痛苦的情感、思想、经历或可怕的事实。例如,一个内心极度恐怖的人可能无视自己的恐怖而认为是激动石一个面临失败的人可能忽视失败的消极含义和后果,而认为这是应交的“学费一气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尽管处于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仍然表现得十分平静。他们认为灾难不会降临自己头上。因为承认面临死亡会引起极度焦虑,这些人宁愿欺骗自己,也不愿承认残酷的事实。

  否认不同于压抑,否认中重新解释占有很大成份,而压抑则是从意识中抹去某些经验,但否认中压抑也起着一定作用。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个体觉察到某种令人恐怖的潜意识欲望可能返回意识层面,则个体可能会运用与这种欲望相反的行为加强压抑的力量,以减轻不断增强的焦虑。这种反动机行为就是反向作用。例如,危险的欲望和冲动可能表现为温柔和仁慈,执拗和顽固可能是为掩盖顺从和依赖,最明显的反向作用表现在爱与恨的对立,爱可能通过攻击,讽刺、拒绝等恨的形式表现出来。

  认同(identification)

  认同是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所以也称自居作用。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认同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处于伊底帕斯阶段的儿童,只有通过对父亲的认同,恋母情结才得到解决,从而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作为防御机制的认同服务于两个目的:首先,如果个体发现追求某种需要的满足是件令人恐惧的事,则个体可以视自己为另外一个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人,从而获得替代的满足。其次,通过对威胁性的个体的认同,个人可将威胁性的个体的力量和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减少自我的脆弱和恐怖感。这种认同也可称为对攻击者的认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中的囚犯特别表现出这种认同。某些关押时间较长的囚犯在谈话、打扮、动作姿态上模仿盖世太保士兵,有些囚犯甚至狂暴地攻击同伴,表现出典型的对攻击者的认同。

  退化(Regression)

  退化指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焦虑,特别是遭受挫折时,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活动水平。弗洛伊德把退化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对象退化,第二种为驱力退化。前者指个林在不能从某个人或物那里获得满足时,就转向以前曾获得满足的对象。如失恋者可能会转而寻求以往恋人甚至自己的异性父母的住意。后一种类型的退化指一种驱力受挫的个体转而追求另一种驱力的满足,一如失恋者可能会抽烟、饮酒、吃过量的饮食等。对象退化和驱力退化与对象移换和驱力移换之间有明显的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对象退化和驱力的退化含有发展上的回归,无论对象还是驱力都是早期已出现过的。如抽烟、饮酒都是口欲期满足口欲的表现。而移换则不具备这种特征。

  西方学者在有关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另一种夫裂的退化,称沟刁Alpta N者以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发现若刚学会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白鼠则退回到以前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这种研究仅限于白鼠,对人的研究还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其它防御机制

  除了上面所谈到的各种防御机制外,还有另外一些防御机制;如合理化、升华、抵消等。这些防御机制要么与上面谈到的有重叠之处,要么还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因此不再赘述。

  四、几点看法

  首先,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冲突、焦虑与防御三个概念紧密交织:心理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焦虑,而焦虑又调动了心理的防御功能。各种防御功能,减轻了个体内心的冲突和焦虑。这一理论构成了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的核心。西方学者认为,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贡献之一。目前,冲突、焦虑、防御三个概念已为心理学界广泛接受,特别是在心理临床领域,这三个概念已成为最基本、最普遍的术语。

  其次,弗洛伊德视人的行为为内部冲突的结果,把心理发展看成一系列冲突的解决,这种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行为主义者无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仅从S -R角度理解人的行为。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导致了心理学中的简单化倾向,根本无法正确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人的行为是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发展是人的内部矛盾冲突不断解决而不断产生新的矛盾的过程,弗洛伊德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这一点,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但是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冲突主要是本能的冲突,人成了本能冲突的牺牲品。此外,弗洛伊德也没有超出机械论的范畴,他深受赫尔姆霍茨的能量观点和布鲁克物理主义的影响,以能量系统的观点看待办,的心理冲突,这是他的局限。

  再次,弗洛伊德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心理动力学理论。这些理论对于解释人的心理病理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有很大说服力,如防御机制理论、焦虑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心理学工作者,而且也吸引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们,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这对于推动心理学的社会化有很大作用。

  最后,弗洛伊德曾经承认精神分析的性本能理论和潜意识理论触怒了全世界。事实上,他的动力心理学理论也充满着这两种观点的色彩。在弗洛伊德看来,防御的作用是潜意识的,人不能意识到这种对现实的扭曲。我们认为,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可以相互渗透和转化。在一般条件下,人的行为主要受意识的调节。“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活动,会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3页)在防御作用中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否认意识的作用是错误的。

  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理论也充满着性的色彩。在弗洛伊德看来,引起焦虑的冲动主要是性的冲动,多种防御功能是为了减轻性的紧张,这些观点都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官网
:www.success111.com       微信公众号:CM111-999


网站导航:催眠视频 学员心得 催眠培训 催眠教材 催眠学院  催眠Q群

培训:2022年唐喜明《睡眠调理师培训》睡眠调理课 1-12月报名!

培训:2022年唐喜明《高级催眠师国际课程》1-12月报名中!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催眠成功网 深圳市觉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深圳廖氏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755-89801455 89315535 89315536 13686893135 13828714134
单位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五和街道阳光第五季咏梅阁2单元3B室   邮编:518139
首 页 | 发送邮件 | 购买说明 | 淘宝店 | 招商合作 | 汇款帐号 | 联系我们 | 微信号:CM19133
本站群:中国催眠与身心健康 QQ群九号:120303590 /七号群:120303052  /八号群:105985308 
版权所有 2006-2020 本站实名:催眠成功网 SUCCESS111.COM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粤ICP备08122909号
热门搜索:催眠,催眠术,催眠培训,催眠术教程
催眠术催眠培训,首选催眠成功网,中国首家正规催眠培训机构,拥有专业的催眠师团队、催眠术治疗及心理催眠大师,常年开设催眠培训班,报名咨询热线:0755-898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