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 |  心理知识 | 心理病症 | 淘宝网店 
 催眠Q群 |
催眠书籍 |
失眠治疗|  收藏本站
                                               
合作加盟
联系我们
汇款帐号

首 页 | 催眠与潜能 | 催眠圣经 | 催眠CD | 催眠培训 | 催眠教材 | 催眠治疗 | 催眠视频 | 唐喜明 | 廖阅鹏联系我们 | 

 

心理治疗--自杀冲动或源自爱的诱惑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心灵使者 发布时间:2009/9/23 阅读:1505

自杀冲动或源自爱的诱惑
 
   我们经常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忠诚,那就是:重复他们的苦难。
  譬如,如果亲人中有人意外死亡,那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毁掉自己的幸福生活,“他这么惨,我怎么可以过这么幸福的生活?!”
  甚至,我们还会有追随他而去的冲动。仿佛是,不这样做就意味着对这个关系的背叛。
  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中有多人非正常死亡,这个问题会变得更为严重。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其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复杂的关于追随亲人自杀的系列故事:
  直子(女主人公之一)的叔叔17岁开始自闭在家,4年后,21岁的他突然说要出门,然后跳下电车轨道自杀。
  直子的姐姐,17岁那年的11月,在家中的卧室上吊自杀,之前4年,每两三个月就会抑郁两三天,自闭在家,不上学,不和任何人交往。
  直子青梅竹马的男朋友木月,17岁那年的5月自杀。
  直子,21岁那年的8月自杀。这一系列数字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直子的叔叔17岁自闭,21岁自杀,而直子姐妹分别在17岁和21岁自杀,以此分别纪念了叔叔的苦难。直子的男友5月自杀,直子的姐姐11月自杀,而直子的自杀时间8月,则是对这两个月份的取中,仿佛只有这样做,才同时纪念了两个挚爱的人。
  小说的男主人公渡边是木月的好友,木月死后一年,他开始和直子恋爱。村上春树是用第一人称“我(即渡边)”来写这部小说的,他描写说,“我”一直想把直子的故事写下来,以“永远记得她”,但就是写不了第一句话,直到他在37岁的时候,他才终于感觉到,他可以动笔写了。
  37岁也是村上春树写这部小说时的真实年龄,有充足理由相信,小说中的系列自杀故事发生在村上春树的真实世界。他在小说后记中承认“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在小说的扉页,他表达了真实的哀悼,他写道: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此外,他完成这部小说时,正好是38岁。
  38=17+21,正好是木月自杀年龄和直子自杀年龄之和。仿佛是,作家是拿38岁这个年龄来哀悼自己的两位挚爱的。
  这一切看上去很玄,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

  自杀冲动或源自爱的诱惑

  “对于挚爱的人,我们渴望同甘共苦,”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廖琦说,“要是他突然去世,我们很容易会觉得,过得太幸福就对不起他,于是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通过这种自我伤害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亲密关系的忠诚。”

  32岁的何坚(化名,下同)因酗酒问题,被太太带来找心理医生,但谈了一次后,廖琦发现酗酒只是表面问题,而亲人接二连三的意外死亡才是真正的问题。

  4年前,何坚爸爸因病去世,年仅56岁;几个月后,他大伯去世,年仅58岁;6个月前,他妈妈去世,年仅56岁。三位亲人都是死于脑溢血。更早些时候,他的外公和小姨也患重病去世。

  何坚酗酒从3年前开始,当时,太太去德国留学,期间,何坚大伯的小儿子被劫匪枪杀,这位堂弟与何坚的关系最铁。这件惨案成了压倒何坚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前很少喝酒的他开始频繁借酒浇愁,等何太太从德国留学一年回来后,何坚已经成了地道的酒鬼,每天晚上都去找酒友喝个酩酊大醉,晚上常常干脆睡在酒友家。

  全家人对何坚的酗酒恶习都深恶痛绝。一次,在异地的大姐听说何坚在家酗酒,开车赶到广州,把他的酒桌掀翻,随即开始大哭大闹,完全失去了控制。

  这个时候,何坚的太太也赶到家,但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何坚家里所有的利器都藏了起来。

  “我怕她自杀,”何太太对廖琦说,“她心中的痛苦一点不比我先生少。”

  大姐从来没有明确表现出有自杀的想法。但是,她开车时常“犯迷糊”,已经出过几次小的车祸了。“我知道其实她是想去死,”何太太说,“尽管她没有想自杀的明确念头,但她潜意识中是想自杀。”

  当清醒的时候,何坚从来没说过死,相反,作为何家的家族企业的老板,何坚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但一喝醉了,他就会表现得像是变了一个人,总是哭个不停,而且常说“我不想活了”。

  何坚的小家庭很好,妻子聪慧善持家,很爱他,5岁的女儿也活泼可爱。“他之所以这样想死,”廖琦说,“只是因为他身边亲人的非正常死亡太多了。”

  警惕:孩子有“替”父母而死的冲动

  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太多亲人死亡这种灾难,一个家庭还可能会发生一种特殊的创痛:孩子们替大人去死。

  “孩子,尤其是小孩子,被称为是家庭的‘保护神’,”廖琦说,“这是因为小孩子会认为幼稚的他们可以拯救父母。所以,如果他们感觉到父母有自我伤害甚至自杀的冲动,他们就会替父母去做这件事。”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在他的著作《谁在我家》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欧内斯特的奶奶在34岁时自杀,爸爸在55岁时自杀,舅舅也是自杀,年龄不详。此外,他两个兄弟在很小的时候意外死去,他的一个小女儿也刚出生不久就死去。

  最近的一次死亡事件是,欧内斯特幼小的小儿子自杀。

  海灵格认为,欧内斯特的小儿子是替爸爸自杀的。他写道:“在这个家庭中有这么多的死亡和自杀,欧内斯特会无意识地想要自杀,或者会有一种念头,就是为了追随死去的人,他必须在年轻的时候死去,而他的小儿子代替他做了这件事情。”

  当父母有自杀的冲动时,年幼的孩子们可能会替父母自杀;当父母有自伤的冲动时,年幼的孩子们也可能会替父母自伤。这当然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他们的自杀或自伤只会进一步加深一个家庭的创痛,但幼稚的孩子不知道这一点,他们会想:“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受苦比你们受苦好。”

  并且,这种替爸爸妈妈受苦的冲动并不是意识层面上的,而是潜意识层面上的。当孩子们在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大人们也不清楚他们在做什么。

  廖琦说,像何坚的女儿,已经出现了一些抑郁的倾向,而懂一点心理学的何太太也感觉到她的家庭中似乎有一种不祥在流动,这是促使她带着丈夫来看心理医生的主要原因。

  变得和死者一个样,以纪念死者

  海灵格认为,家庭是一个完整系统,每一个成员必须得到该得到的尊重。但是,如果一个成员自杀,大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而不愿面对,并倾向于再也不提这个成员,就仿佛他从来没有在这个家庭中出现过一样。但是,家里的小孩子可能会认同这个人,在某些方面变得和这个人一样,仿佛以此来证实这个“被驱逐的人”的确是这个家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譬如,在《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叔叔17岁自闭21岁自杀。显然,直子的父母很不愿意提及这件事情,直子是偶然才听到父母议论这件事,父亲对母亲说“还是血统关系吧,我这方面的”。但按照海灵格的理论,这并非是所谓的遗传,而是直子的姐姐认同了叔叔,最简单的证据是,直子的姐姐在自杀前也自闭了4年。直子则认同了姐姐,她在疗养院时还穿着姐姐自杀时穿的白罩衫。

  廖琦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罕见。

  小芳在家里排老三,小芬排老二。爸爸妈妈的关系一直很糟糕,自结婚起就一直冷战。孩子们则分成两派,小芳和妈妈一派,她漂亮聪明,性格活泼开朗,特别爱和人打交道,从小就人见人爱。小芬和爸爸一派,相貌普通的她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不爱和人打交道,只和爸爸有说不完的话。

  1994年11月,小芬的大表哥遭遇意外死亡,这对小芬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在亲人中,除了和爸爸亲之外,她最喜欢这个大表哥。1996年11月,正值18岁的小芬自杀。

  这只是这个家庭苦难的开始。得知小芬自杀的消息后,一直和姐姐不和的小芳却一下子崩溃了,16岁的她歇斯底里地先是大哭大闹,拿头撞墙,被大人拦下后,她又去抢刀子,也被家人拦下。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她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直睁着眼睛,但不和任何人说话。

  躺了几天后,她又一声不吭地自己起床了。家里人以为她好过来了,但后来发现,她完全变了,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的小芳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甚至对以前最亲的妈妈也一样。漂亮的她也不再爱打扮,每天只是梳理得干干净净,但她那些漂亮的衣服她再也不穿了。妈妈逼了她一次,结果她把那些漂亮衣服全给剪碎了。

  她变得和死去的姐姐一模一样了

  她仍然刻苦学习,17岁高中毕业时,成绩很优秀的她却拒绝上大学,谁说都劝不了,尤其是妈妈更不能劝她,一劝她就闹自杀。

  高中毕业两年后,小芳自学了会计,并顺利通过国家会计师资格考试,找了一个效益不错的工作。在工作中,她的表现很出色,但她只是礼貌地和同事、领导说最简单的话,从不应酬,每天一下班就回家,关在卧室里,从不出门。

  现在,小芳已26岁,还从未谈过恋爱。父母一提婚姻大事,她就会大哭大闹。两个月前,妈妈又物色了一个条件很好的小伙子,小芳也知道他,但妈妈提到有人想介绍这个小伙子给她时,她哭着跑出去,直到很晚才回家。

  “我最近才明白,除了聪明这一点外,她变得和死去的姐姐一模一样了。”小芳的妈妈对廖琦说,“性格,说话方式,甚至表情,都变得很像。她为什么这样做,她是要惩罚我吗?怪我以前对她姐姐不好?”

  应该不是,廖琦分析说,小芳更可能是在惩罚她自己。以前,两姐妹视对方为仇敌,经常吵架,甚至相互诅咒。当等姐姐真自杀了,妹妹却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内疚中。不仅如此,她甚至认为,是因为她的诅咒,姐姐才自杀的,她应该为姐姐的死负主要责任。

  不过,这并不是小芳变得和姐姐一个样的原因。她之所以向姐姐认同,是因为爸爸妈妈都觉得,二女儿的自杀是一件“家丑”,他们不想面对这件事,他们从来不在家里谈论二女儿,就好像这个女儿从未出生过一样。廖琦说,小芳变得和姐姐一个样,只是为了告诉父母,姐姐是家庭的一员。

  接受姐姐的死,小芳就会做回自己

  要正视小芬的死,她们的爸爸妈妈首先要做一件事:感谢她。廖琦说,实际上,小芬一直在做家庭的保护神。小芬的爸爸在家中是弱势方,以前是贫农,而妻子是地主出身,两人的婚姻是那个时代常见的一种不匹配的婚姻。后来,他们一家搬到了城市生活,此后小芬小学都未毕业的爸爸一直不适应城市生活,常闷在家里,小芬则把自己的多数课外时间都用来陪爸爸,最终形成了沉默寡言、不爱和人交往的性格。并且,小芬自杀的时候,也是爸爸妈妈闹离婚闹到最激烈的时候,她用牺牲自己性命的方式,保住这个家庭的稳定。

  “父母不一定要遵从孩子的意图,但他们应该对孩子的意图表示感谢。”廖琦说,“譬如,小芬的爸爸可以对小芬说,感谢你一直站在我身边,但是,你不需要为我和你妈妈的婚姻负责,这是我和你妈妈的事情。”

  等小芬自杀后,她的爸爸妈妈也应该感谢她,也就是说,感谢她想用自己的死挽救这个家庭的愿望。当然,也应该懂得,这个愿望是幼稚的。并且,也应该用一些方式来纪念小芬,而不是再也不谈她,以否认她的自杀事实,以及她曾经在家里存在过的事实。譬如,重新开始谈她,每年节日的时候祭奠她,在家里一些显眼的地方贴上她的照片。

  廖琦说,自杀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难以面对的挑战,它比车祸、重病等意外死亡还要糟糕。但是,除非这个家庭的大人学会面对这个创痛,否则可能就会遭遇更多的一系列的同样的创痛。

  以上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咨询室的案例,但廖琦相信,如果这个家庭重新承认小芬,那么小芳就会逐渐开始做回自己,而不是继续扮演姐姐的角色。

  解决之道:告别幼稚的爱

  直面现实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一个家庭刻意否认或隐瞒某个亲人自杀的真相时,可能就会引出一系列灾难。

  譬如,在《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叔叔自杀了,但直子的父母刻意隐瞒这个事实。结果,直子的“学习第一,体育第一,又有威望又有领导才能”的姐姐也自杀了。对这个事实,直子的家庭仍未学会面对。最终,直子也自杀了。到了这个时候,这个家庭仍然不能面对,只是为直子办了一个“凄凉的葬礼”,当渡边作为直子的好友参加时,直子的父母非常警惕,他们纳闷渡边是怎样知道直子去世的消息的。

  学会如何面对亲人的自杀或意外死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上一期的《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惧怕成功》中,提到一个叫琪的故事,她因为哥哥的意外死亡而惩罚了自己十多年。这个家庭并不忌讳谈论她哥哥的死,琪的父母每年都会在多个节日祭奠儿子。但是,即便过了十多年,当回忆哥哥去世的事情时,琪仍然会感到非常非常难过。

  这是因为,我们下意识里认为,“同甘共苦”是爱的无上原则。挚爱的人都去世了,我们怎么还有资格享受幸福生活,那岂不是对这个关系的背叛?!那样还谈什么“同甘共苦”?!我们下意识里认为,爱意味着“不管你去哪里,我都跟随”或“爱你,就必须和你在一起”。

  这种自动思维经常导致一个家庭不断地复制同样的苦难。譬如何坚家,他的爸爸、妈妈和大伯都死于脑溢血。爸爸和大伯,可能还有遗传的因素,但妈妈也死于脑溢血,这极可能是何坚妈妈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她挚爱的丈夫的忠诚。

  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提到了这样的事情。小说中另一个女主人公绿子的妈妈,患脑肿瘤受尽折磨去世。两年后,绿子的爸爸,也患同样的病去世。绿子的爸爸,对妻子爱到极点,当妻子生病后,他曾对两个女儿说:“我十分懊悔,真不如叫你们两个替你妈死算了!”不过,他对女儿们其实也是非常疼爱的,那只是一时的糊涂话,最后是他自己和妻子生一样的病,追随太太而去。

  在数十年的心理治疗中,海灵格发现了大量这样的案例,这些案例并不能通过生理和遗传等方面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他深信其中有很多案例,是当事人对死去的亲人的苦难的认同。因为这种认同,才导致许多家庭不断重复同样的苦难。

  “我死了,但我希望你好好活下去”

  我们重复亲人的苦难,是出于下意识里的爱,但这是一种幼稚的爱。海灵格说:“我们一直观察到,每一个死去的、生病的和遭受厄运的人都希望活着的人好好地活着。一个人的死亡和不幸就已经够了。死去的人希望活着的人一切都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重复亲人的苦难,才是对亲人爱的背叛。在治疗遭遇亲人横死的来访者时,海灵格会让一个人扮演其死去的亲人,对来访者说“我死了,但我希望你好好活下去。”在真实生活中,如果得到死去亲人的祝福,活着的人会更坚强,复制苦难的冲动会大大减弱。

  在《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姐姐自杀时,没有祝福,没有遗书;直子的男友木月自杀时,没有祝福,没有遗书。这两个挚爱的人的死成了直子无法逾越的障碍,尽管她感觉到渡边是她的拯救者,她唯一的性高潮也给了渡边,而性其实是对关系的渴望,性高潮其实是对关系的认可。但是,这样一来,直子就分裂成了两部分,那个微弱的一部分知道,和渡边在一起有幸福,但那个主要的一部分则要向姐姐和男友表达忠诚。她总是幻听,觉得姐姐和男友非常孤独,他们渴望她去他们那里,而她最终选择了一个能同时纪念姐姐和男友的日子,在森林深处上吊自杀了。

  但渡边不同,直子祝福了他,对他写信说:“你一定要获得幸福,把我那份也活出来,那样我才高兴,真的。”

  并且,尽管直子的父母不愿意面对直子自杀的事实,只草草为女儿举办了一个简单的葬礼,但直子的好友玲子和渡边在一起,先是告诉了渡边,直子自杀的所有细节,接着又弹又唱了51首直子爱听的歌,为直子举行了一场“不凄凉的葬礼”,最后,她叮嘱渡边说:“假如你对直子的死怀有一种类似创痛之感,那么就把这种创痛留给以后的人生,在整个后半生中去体会。”

  玲子做的这一切,非常符合心理治疗的做法。可能正是直子的祝福和玲子的努力,才能让渡边——或者说村上春树,在经历了如此多死亡之后,仍能好好活着。

  数字的纪念意义

  小芬的大表哥意外死亡时,留下了一个4岁的儿子。

  到现在,对这个孩子,4岁成了一个神秘的力量,他每4年都要做一次决定性的决定。

  4岁爸爸去世时,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8岁时,他强烈要求,要和妈妈一起生活,于是去了外地和妈妈住在一起,并上了小学;

  12岁上初中时,他在学校惹是生非,弄出很多麻烦,最后被学校开除,又和爷爷奶奶住到了一起;

  16岁上高中时,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自己做主参了军。

  小芬的表姐,是在傍晚6时左右得知哥哥去世的消息的。等把哥哥安葬后,她有了一个奇特的问题:每当傍晚来临时,她都会莫名的心慌,并且感觉到头晕。

  等到了差不多8时,这种症状又自然消除了。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她才明白,傍晚、心慌、哥哥去世的消息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病是11月末开始恶化,那正是她姐姐自杀的时间。当时,年仅11岁的她是第一个看到姐姐自杀的。到了5月,她的病恶化到了最严重的程度,而5月是她男友自杀的时间。

  我们的意识中未必会记住这些时间上的联系,但我们的潜意识会记得一清二楚。武汉中德医院的知名心理学家李孟潮对此说:我们的身体永远不会说谎。

  忘记=背叛?

  不仅幸福意味着背叛,甚至脱离记忆都意味着背叛。

  渡边是木月自杀前最后一个和他在一起的人,他们两人逃学打了一场桌球,然后,木月才回家自杀。渡边以为,自己以后只要一看见桌球就会想起木月,但他20岁的时候一次打桌球时却迟迟没有想起木月。

  为此,他给直子写信说:“打桌球的那个晚间,直到第一局打完也一点没有想起木月。对我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自从木月死后,我一直以为每逢打桌球必然想起他,不料直到打完第一局在店内自动售货机买百事可乐前,我都全然未能想起。

  打桌球时居然未想起木月,这使我感到似乎做了一件对不起他的事。当时我觉得自己已将他彻底忘记了……我即将满二十岁,我同木月在十六岁和十七岁那两年里所共有的东西的某部分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无论怎样长吁短叹,都已无可挽回。”


 

官网
:www.success111.com       微信公众号:CM111-999


网站导航:催眠视频 学员心得 催眠培训 催眠教材 催眠学院  催眠Q群

培训:2022年唐喜明《睡眠调理师培训》睡眠调理课 1-12月报名!

培训:2022年唐喜明《高级催眠师国际课程》1-12月报名中!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催眠成功网 深圳市觉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深圳廖氏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755-89801455 89315535 89315536 13686893135 13828714134
单位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五和街道阳光第五季咏梅阁2单元3B室   邮编:518139
首 页 | 发送邮件 | 购买说明 | 淘宝店 | 招商合作 | 汇款帐号 | 联系我们 | 微信号:CM19133
本站群:中国催眠与身心健康 QQ群九号:120303590 /七号群:120303052  /八号群:105985308 
版权所有 2006-2020 本站实名:催眠成功网 SUCCESS111.COM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粤ICP备08122909号
热门搜索:催眠,催眠术,催眠培训,催眠术教程
催眠术催眠培训,首选催眠成功网,中国首家正规催眠培训机构,拥有专业的催眠师团队、催眠术治疗及心理催眠大师,常年开设催眠培训班,报名咨询热线:0755-89801455